社会实践

时间:2023-06-10 01:26:57
社会实践6篇

社会实践6篇

社会实践 篇1

记得第一次真正迈入社会体验生活的时候还是在大一的那个暑假,那次暑假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也许是自己的运气好,所以那次给我的印象是特别好,也特别深刻。一想起上次的经历,就好象在昨天,但是比起这次的体会又觉得是那么的美好,这次是那么的无奈。对社会、对人生有太多的感慨,尽管我才19岁。

记得那个暑假放假的第三天,我就在同学的带领下,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餐厅里做服务员,也许真的是上天的眷顾,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勤奋,在餐厅,老板和其他同事对我都很好,因此除了一些基本的清洁外,是很轻松的,什么事他们都让着我。

我做错了事他们也会用宽容的心包容我,还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服务员对我情同姐妹,和我住的大婶对我就像是自己的女儿,他们用自己的宽容、关爱等一切让我觉得我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之中,没有上下级之分,在一个月中我也没有遇见特别挑剔的顾客,所以很轻松的我就到一个月了,拿着一个月仅有的400元钱,心里特别高兴。

因为这毕竟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挣的。也因为在这样宽松、融洽的环境里,我没有体会到什么叫辛苦,也没有体会到什么叫人心险恶,更没有感到挣钱的不容易和生活的艰辛,除了在外不像在家里一样方便、自由外,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感觉社会是那么的美好。

然而,这次的是暑假却让我屡屡碰壁,以前没有体验过的,这次全都经历了。我第一次感到了生活的压力和社会激烈的竞争。还有很多很多。

以前的我总是很天真,总以为世界这么大,竟然有找不到工作之理,听起来就觉得滑稽可笑。我还以为只要自己塌实肯做就会有回报等等一些很天真的想法,就因为这个暑假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让我改变了很多看法和观点,也更多的了解了这个五彩缤纷而又错综复杂的社会。

这个暑假刚一放假的第四天,我就乘火车到了上海,本想到了上海之后就去找一份工作干一个月,然后再带上海去玩一个月。可是因为坐火车中暑,身体一直不适,在家输了一周的液体。好了之后我去找工作,以为还会像暑假一样那样顺利,结果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因为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不管什么行业,他的招聘要求都很高,很多地方都需要能听懂上海话,能说上海话,可是我不会。

2、很多地方找人的都是一些服务型行业,比如餐厅、超市等。可是这些地方都需要试用期一个月或半个月。

社会实践 篇2

学校只是沟通校园与社会的桥梁,是我们进入社会前继续充实自己知识的“深加工厂”。最终我们要面临社会和市场无情的竞争与淘汰,仅仅依靠校园里的知识是不够的。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寒假这个短暂的时间里面学到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同学们都在努力的通过各种机会来磨砺和充实自己,而我也不能落后。

今年寒假我拿了高中毕业证去市场找份临时工打工。当我来到人才市场时,人已经挤的满满的了,我由于在排队不时会听听前面的人是怎么面试的,当我听到一个本科学生会无情的被拒绝时,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卑,我悄悄的离开了,我心里明白,我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我心里打退堂鼓,我回到家,失落的躺在沙发上,从未有感觉内心是多么疲惫。心想:”难道就这样算了?”和我出发前的自信大打折扣。爸看到我这样,问我原因,我把事情告诉他,他表现很自然,并没有我想象的同情我一番,爸给我说他单位的经历,我深感到受教育。爸说:“要有一颗不服输的心。”这句话使我充满了动力,再次去市场找工作,带着不服输的自信。

终于经过屡次失败后,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工作期间,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真的很耐烦,抵触心理底线,但忍了下去。就这样,我学会了处事人际关系,这比我在学校的受益颇多,同时我也看清社会的残酷与现实,要想在社会立足,不仅是一张文凭,更需要能力和自信。

领到第一份工资,我并没有欣喜,而是沉默……

我在想,社会是残酷是现实的,竞争是不能回避地,怎样在社会中学会生存,不是在大学过着“最好的职业”而是通过自身地不断努力来自创业机会。生活由时间来争取,以勤奋而充实。

寒假生活给我了一个教训,不能懒!更多的是经验,为人处世,人际关系,是我为面对社会积累了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篇七:学校高中生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里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了敬老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刚刚走进敬老院,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这时,我们便找到了一位清洁工人,说明我们的来意后,他便笑了起来,连连夸我们有爱心,然后就匆匆的领着我们来到了老人们生活的地方,而且还将我们领进了一位他最熟悉的老奶奶的房间中。

刚进房间,我们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那是一股花香,一股桂花的清香。随后,清洁工人又告诉我们,这位奶奶姓张,今年已经76岁高龄了。然后,他又向老人说明了来意,说完便走了。

看到老人后,我们便亲热地叫了她一声"张奶奶!”她也开心地应了一声。

张奶奶要我们坐下,还准备给我们倒茶,我们却异口同声说“不用了!”是啊!我们是来帮老人解忧的,而不是来为她添负担的。

然后,我们就和她聊天、谈心,只到我们要走的时候,他还依依不舍的抓住了我们的手说:“你们以后一定还要再来哟!”嗯嗯嗯,我们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可能这句话并不是只正对她自己一个人,而是针对敬老院里的老人吧!

我觉得这些最平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需要人们关注和关爱的人,往往这些人的生活总是空虚的,那是因为很少会有人去看他们,她们很寂寞!

可能这些老人的孩子有些已经升官发财了,他们却忘记了还活在社会那些基层的父母,这些人真该好好反省了。应该用心想想,如果自己老了也像这样的活,哪——该怎么办啊?

这短短的暑假实践我碰过壁,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却成长了。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道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长了见识,为我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想,作为一名中学生来说,建立自身的十年发展计划 已迫在眉睫。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社会实践 篇3

在学校的时候,我期盼着早日完成学业,走进社会,以为这样就不用每天对着课本,不用为天天看书而烦恼,不用为考试而担心,可以告别简单而重复的校园,多姿多彩的生活等着我们呢!肯定会轻松有趣多了,可如今真正的工作了,才深深地体会到它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现实社会比起校园生活那真是复杂多了,因为有了这个比较,我才发现学校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同学间的友情是那么可贵,学习生涯是那么的令人回味呀!到了单位才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与人相处也不知所措,领导和同事安排的工作也不太会,都在边学边干。觉得自己不会的东西太多,也由此感到非常有紧迫感。下面是我在社会实践期间的工作情况:

一、社会实践。

我在社会实践期内主要做的是 ……此处隐藏3951个字……日-----xxxx年6月21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带给帮忙,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潜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潜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20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忙。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资料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并视听障碍、发音不请,

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期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能够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明白,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能够释怀。

2、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样会思考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明白,人一旦思考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样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个性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状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还是很熟悉的。

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向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以前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向相信,他们,必须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我相信的!

《社会实践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